这篇文章的主角是2005、上海中邦(2005)/上海联城(2006)是2006年参加中超联赛的一支球队,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这些名字容易产生歧义。这在下一部分“队名沿革”中得到了解释。
2005年上海中邦队2005赛季
与其他已经消失的球队不同,虽然职业联赛中没有“上海联城”这个名字,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并没有消失。与其他球队不同,上海联城的“消失”完全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在“积极”方面也不同于沮丧的云南红塔队。
队名沿革
2000.02.01~2001.01.10:大连足球特区足球俱乐部
2001.01.10~2003.01.14:大连赛德隆
2003.01.14~2004.01.02:珠海安平
2004.01.02~2005:珠海中邦(城市)
2005~2005.12.23:上海中邦
2005.12.23~2007.02.08:上海联城
2007.02.08:收购上海申花,更名为“上海申花联盛”,“上海联城”消失。
关于队名的变化,有几点值得注意。
2004年,珠海中邦成功超越,由于球队“升级回上海”的“承诺”,转变为“上海中邦”。但我找不到什么时候“改变”的具体报告,只是基于联赛在赛季初的注册信息,作为2005年。
二是上述“歧义”部分。在中国足球史上,有三个“上海中邦”,法律上是独立的。这篇文章的主角是第一个,很容易找到。如果只查各种百科全书,更可疑的是“上海中邦”与“上海联城”衔接时的表述。
在维基和百度的“上海联城足球俱乐部”一词中,表述完全一样:
2004年,珠海安平更名为珠海中邦足球俱乐部,并进入中超。
2005年底,上海联城前身上海中邦足球俱乐部退出中国职业足球联赛。当时,第九城市总裁朱军购买了中邦队,使他能够拥有中国足球顶级联赛的球队。同时,他出售了上海九城足球俱乐部。他只从原来的球队引进了祁宏、姜坤、尹锡福、荣宇、姚幼明五名球员,但姚幼明最终没有完成转会。”
在这种令人担忧的描述中,上海中邦与上海联城似乎是无缝连接的。
然而,在维基百科全书“上海浦东中邦足球俱乐部”页面上,表述存在冲突:
“2004年,上海九城参加了中国足球乙级联赛,以不败的成绩夺得冠军,并获得了次年中国足球甲级联赛的参赛资格。2005年4月,球队改名为上海联城,没有任何组织,以示“团结友好”的意图,但最终未能冲进中超。年底,朱军收购了中超球队上海中邦,并将俱乐部转让。”
根据这一说法,“上海中邦”→“上海联城”并不是简单的改名,后者在前者易主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这并不少见。关键是这个“联城”不是另一个“联城”。第一个“上海九城”版的“上海联城”与“上海中邦”无关。作为上海中邦易主的并发事件,被转让为“上海群英”。后来“上海中邦”版的“上海联城”只是巧合,类似于NBA的黄蜂(山猫)队。
其实都是这些百科措辞不严谨的锅。事实并没有那么复杂,真相应该是这样的:上海联城首先将球队产权和2006年中甲参赛资格转让给了上海群英,只剩下空壳,转身收购了上海中邦,更名为后者。
最后是关于上海联城的“消失”。从法律意义上说,上海联城已经不存在了,但从俱乐部的传承来看,说他们“消失”似乎是不合理的。毕竟,与本系列中其他被解散或取消的球队不同,球队的数量已经消失,或者只剩下空壳。球员和工作人员寻求自己的未来是如此简单和直接。注意各种信息的措辞是,上海联城收购了上海申花,两家俱乐部合并,联城球员占据了合并后新球队球员结构的一半。如果我们能接受长沙金德→深圳凤凰→广州R&F的继承模式,所以上海联城只是换了个名字。只是这次比较特别,涉及到第二支球队。一般来说,我们认为申花的传承是比较明确的。自从职业联赛开始,他们已经在那里30多年了。只有回顾历史,我们才发现他们已经有了联城的血统。
队徽
2001-2002 大连赛德隆
2003 珠海安平
2004-珠海中邦,2005-上海中邦
2006 上海联城
文章关键字:朱骏上海申花富力NBA国足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