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拉松,正式进入冷静期。
2013年,全国马拉松比赛只有39场。2024年,这一数字飙升至749场!今年4月20日,多达43场马拉松比赛在同一天举行。
但这样的盛况,可能会成为历史。
今年10月,“马拉松新政”的传闻不胫而走。现在看来,越来越不像空穴来风。
一方面,今年的许多比赛,包括西安马拉松和成都马拉松,不再邀请黑人选手参加,而是让中国人赢得第二名和第三名。
另一方面,在过去的几周里,中国已经取消或调整了30或40场道路跑步比赛,一些拥有数万人的城市马拉松比赛也被取消或调整。最近,甚至上海马拉松、南京马拉松等比赛也宣布取消健康跑步和慈善跑步项目。
对于“叫停马拉松”和“马拉松凉了”的趋势,网上一片叫好声,给人留下了“中国人苦马拉松久了”的感觉。
是时候戳破马拉松泡沫了。
马拉松泼天富贵,
只是假象
支持举办马拉松的人往往以马拉松的经济效益为由。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据官方数据显示,今年无锡马拉松共有3.5万人参加,带动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等经济效益5.05亿元,同比增长78.2%,创历史新高;今年武汉马拉松外地跑者对赛事的拉动总效应为2.98 亿元,同比增长 40.2%。
在“发令枪响,黄金万两”的背后,最大的助力是全国各地的跑步者,他们真的愿意花钱。
赞助商配额或慈善配额,跑步者愿意花数千美元购买;一张无水印照片,有些价格30元,跑步者支付正确;许多著名的马拉松比赛,一旦开始日期确定,起点附近的酒店价格将飙升数倍,但仍不能阻止跑步者的热情,很难找到正常的房间。
根据《2024年中国路跑蓝皮书》,60.68%的认证选手在2024年是非本地选手,这意味着他们必须支付交通费和住宿费。有些人会多呆两天,花更多的钱。
另一大助力是各种赞助商。
体育品牌、食品饮料,以及那些打不到八杆的品牌,都想在全市直播的马拉松比赛中露脸。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地方的参赛包和结束包的材料非常丰富,价值远远高于注册费。去山西,包里几乎有一瓶陈醋;去贵州,有白酒;去河北,有酸奶;去山东,有啤酒。。。更让跑步者困惑的是,为什么总是有一袋火锅底料?
为了应对跑步者和赞助商的热情(金钱能力),主要城市展示了他们自己的魔力。最出圈的方法是把马拉松变成一个超长的水垫,努力让跑步者跑胖三磅,但也允许吃,所以很多人叹了口气:跑马拉松,最累的是脸颊。
然而,这种热闹和泼天富贵,并不能平等地落在每一场马拉松头上。
绝大多数跑步者都热衷于著名的比赛,比如北马、上马、厦马等比赛自然人满为患,赞助商挤满了头。但另一方面,去年全国700多场比赛中,只有70多场是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比赛。
这也导致了一些三四线城市和县城的马拉松比赛,经常面临报告名额不满、无法吸引赞助和赔钱的情况。
据媒体报道,许多中小型马拉松比赛的成本通常在500万元到1000万元之间,而大型马拉松比赛的成本在1000万元以上。一家跑步文化创意公司的负责人说,许多中小型马拉松比赛,如果不考虑当地政府的补贴,超过90%会陷入亏损的困境。
这样,经济效益成空,封路的不便实在在。
全民运动×小众狂欢√
支持举办马拉松的人的另一个常见原因是推动全民运动。
毕竟,与其他运动相比,跑步的门槛并不高,马拉松大军可能会激发观众的跑步欲望。
但事实是,跑步就是跑步,马拉松就是马拉松,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混淆。前者是运动,后者是极限运动;前者通常能强身健体,后者通常能加速面部衰老。
没有必要给自己贴上全民运动的标签,马拉松热潮归根结底只是各种小群体的狂欢节。
首先是一小戳中年人的圈内社交。
马拉松比赛遍地开花,但从参赛人数来看,还是少数民族运动。
据微信官方账号“慧跑”统计,全国经常跑步的人口有1.18亿-1.39亿,但参加中国田协认证赛事的全马+半马完赛者只有133.34万。
为了让100多万人在城市里自由奔跑,全国人民被迫做出让步。交通堵塞是不可避免的;一路上的市民不能回家;周末加班的工人离单位很近,更生气;甚至去医院几公里。
市民们做出了牺牲,但画面有时令人难以忍受。一些跑步者在学校门口、古建筑和路边放纵;为了快几秒钟,随时乱扔垃圾;在供应点“羊毛”,拿走一大袋能量胶和特产;在镜头前喊领导要求调整,让同事成为马拉松梦想的垫脚石。
心累的当地人,不喜欢马拉松再正常不过了。
其次是网络名人流量盛宴的小戳跑步。
他们在比赛平台上没有实力,过去意味着没有奖金,没有赞助,没有收入。现在,由于马拉松和短片的爆发,许多人比职业运动员更受欢迎,赚得更多。
为了吸引眼球,每个网络名人都有自己的交通杀手。有人手里拿着“草根反击”剧本,从流水线工人或手机导购员反击成为全国运动员;有人直播全马,成绩不到2小时30分钟;有人目标跑千场马拉松,肤色仅次于非洲选手;有人去“长跑王国”肯尼亚深造,坚持去那里的“冠军故乡”伊藤镇,跑在当地黑人运动员身后吃土。
他们经常参加比赛,整个工作,不仅在跑步,还在为直播、带货、广告事业贡献力量。
最后是一个小戳品牌的明争暗战。
摩擦马拉松流量的品牌很多,想吃马拉松这碗饭的品牌也不多。
然而,正是这几个品牌——尤其是运动鞋服品牌——近年来制造了不少烟雾瘴气。
为了取得成就和流量,该品牌的“买脚”行为很受欢迎,专业运动员、网络名人和黑人运动员都是目标候选人。因此,近年来,中国马拉松被嘲笑为“非洲兄弟定向扶贫项目”。
更有甚者,为了保证自己的选手能够夺冠,品牌利用赞助赛获得的特权,防止其他有实力的选手参赛,堪称黑幕。
从头到尾,马拉松只与少数群体的情绪和商业有关,与全民运动相去甚远。
杜绝盲目跟风的投资,
警惕因噎废食的一刀
许多地方举办马拉松,与文化旅游密切相关。
与哈尔滨、淄博的全民热情相比,景德镇突如其来的“鸡排哥”网络名人、开封万岁山景区的持续整治,似乎更有迹可循,通过马拉松刺激文化旅游发展。
但马拉松赛道布局、材料采购、宣传推广、安全医疗、竞赛运营、城市资源协调,难度不小。
为了所谓的“国际风格”,一些中小型赛事将80%的赛事预算用于邀请外国选手,导致赛事服务预算减少;有的悄悄扩大了比赛规模,但由于缺乏商业化能力,他们在材料准备、奖牌制作等关键环节吝啬投入。
2024年7月,中国田径协会发布处罚通知,取消2025年辽宁营口鲭鱼圈马拉松申请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资格。因为去年很多选手比赛结束后都没有拿到补给,连奖牌都被告知没有,颁奖区乱成一团,黑红出圈。
即使是大型马拉松,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也会有让人哭笑不得的画面。
比如在最后冲刺阶段,赛车突然堵住了精英选手的路线;比赛中,第一组选手被误导跑错了赛道,大家都错过了奖牌;在与对手争夺冠军的关键时刻,志愿者强行将国旗放在手中,打乱了节奏。
草台队只会给人心中添堵。只有足够专业,才能给跑步者和当地人带来良好的体验。
所以现在的趋势,其实是一件好事。
为了减少马拉松比赛,我们应该从数量到质量;严格控制中小型赛事的外籍选手名额,就是要回归体验,把原本用来邀请外籍选手的预算投入到提高赛事服务、保障跑者安全上。
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全说停就停,一切归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