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马拉松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热潮,中国许多城市和城镇和城镇开始热衷于举办马拉松。然而,据媒体报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取消了许多马拉松比赛,取消了许多其他马拉松比赛的健康跑步。
目前官方宣布取消的活动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宣布取消时间非常接近原活动时间,多为紧急停止;第二,大部分宣布取消的活动都是县级城市举办的;第三,取消了短距离的快乐跑项目,使得马拉松更加注重主要项目,即全程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综合以上特点,可以看出马拉松未来的发展方向正在转变为“精不多”,县级主体举办的活动可能会大大减少。
经济学中有一个“马拉松周期”理论,意思是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一个国家已经在许多城市举办了马拉松,这意味着这个国家已经开始进入体育消费的黄金周期。
马拉松不仅可以带动运动设备的直接消费,还可以通过异地比赛激活交通、文化旅游、住宿、餐饮等间接消费。以2025年无锡马拉松为例,比赛期间经济效益多方面为5.05亿元,充分展示了道路跑步比赛对主办地经济的强大综合驱动能力。今年5月,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发布的《中国道路跑步者消费与比赛经济》数据,2024年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全马和半马参赛者人均消费总额达到1344元,是未参赛者的3.6倍。
因此,在“体育+文化旅游”“跟随比赛旅行”等经济理念的指导下,很多小城市也加入了举办马拉松的队伍,以此来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从当地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举办马拉松提升当地知名度,引发一波消费热潮是无可非议的。
安全完成比赛是马拉松爱好者的核心需求。然而,一些研究表明,马拉松的风险并不低,安全举办马拉松比赛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不小。一些县级城市没有能力组织一场合格的马拉松比赛。
之前有专家指出,马拉松不应该作为全民健身项目进行宣传,但本质上是一项极限运动。在这样的条件下,举办马拉松真的不应该“一个接一个”。2024年,某地马拉松因高温和供应站缺水而“熔断”。从一个方面来说,马拉松并不像画一条赛道,组织一堆人跑步那么简单。
在目前的马拉松热潮中,会出现乐观估计申请人数和经济拉动的现象。不满名、不能吸引跑步者的马拉松不在少数。据媒体报道,2024年西部某马拉松,全马和半马预计规模1.6万人,实际申请人总数刚刚超过一半。此外,目前大部分赛事除了少数马拉松外,还需要投入财政资金,这很容易让跟风举办的马拉松成为拖累当地经济发展的项目。
早在今年7月,中国田径协会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马拉松赛事组织工作的通知》,对马拉松赛事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包括加强分析判断,压实全链各方责任;加强责任,落实属地监管;加强关键环节,调查风险隐患;丰富竞争供给,提高服务质量。这就传达了以马拉松为代表的道路赛事需要有序良性发展的信号。取消的马拉松赛事也提醒了更多正在准备和已经建立的小型马拉松赛事——应该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