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六天的激烈竞争,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最近在沈阳圆满落幕。在过去的六天里,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在赛场上挥汗如雨,年轻无比,获得了荣誉和欣赏,获得了自信和成长,获得了未来和希望。同时,沈阳作为赛事的主人,向外界展示了青春的激情、包容的胸怀、振兴的活力和良好的形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建立标杆推广与选材并重
首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在确立目标、明确方向方面起到了标杆作用。当比赛结束时,不难发现,推广田径运动、深化体育教育融合、发现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三大比赛的初衷已经完全实现。
本次运动会共有56个比赛项目,实现了走、跑、跳、投、跨栏、全能、接力等田径项目的全覆盖。参与者主要是16至17岁的青少年。
全覆盖的田径项目和全国青少年选手参加比赛本身就是田径运动的普及和推广。此外,它还将鼓励全国中小学注重发现和培养田径人才,以创办本次比赛为契机,扩大田径后备人才选拔的“蓄水池”。
首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作为一项注重体育与教育融合的赛事,组织了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8月12日,部分运动员来到“九月一八”历史博物馆和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将把烈士们的辛勤付出和奉献精神转化为平时训练和比赛的动力,将来为国争光,”辽宁竞走选手姜士奥向记者表示。"
本次比赛不仅是推广田径运动的“催化剂”、体能与教育融合的“试验田”,更是后备人才的“孵化器”。
“田径是奥运会上的大金牌。许多其他项目的运动员一开始也从事田径项目,所以这次比赛的举办有助于我们选拔人才,增加人才储备厚度。”国家体育总局青年司相关负责人告诉媒体。
本次比赛共6次刷新或追平亚洲青少年最佳成绩,4次11次刷新全国青少年最佳成绩,646人创造个人最佳成绩。其中,既有在成人组赛场甚至国际赛场上已经小有名气的超新星,比如陈邈、严子怡,也有在沈阳一战成名的后起之秀,比如陈鑫邈、刘铭轩。
另外,人们还记得一些优秀运动员的名字:尹子豪收获男子800米,1500米,400米。×800米接力三枚金牌,成为本次比赛的“金牌之王”。尤其是在接力赛场上,他逆转冠军,在最后时刻点燃观众;方俊程获得了两枚金牌,分别是100米和200米。他初出茅庐,潜力无限...这些17岁左右的年轻人才,一次又一次地在辽沈地区奋力拼搏,突破自我,展现了青少年运动员阳光的精神。
目前,辽宁田径正处于新旧交替的阵痛期,中坚力量和年轻后备力量在当年还没有大规模涌现。可以说,期待辽宁田径在本届运动会上大放异彩是不现实的。
努力工作的那一天是努力工作的时候。东道主辽宁队派出44名运动员参加本次比赛。他们正视差距,面对困难,在赛场上努力拼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交出了“不惜一切代价,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青春答卷。
男子4中的辽宁选手×800米接力项目获得铜牌,包括女子400米运动员鲍思竹、男子7项全能运动员张金瀚在内的许多人刷新了自己最好的成绩。“我们可以在全国高水平的比赛中获得奖牌,这证明了辽宁田径的水平!”男子4×刘宇轩说,800米接力队成员。
“在这场比赛中,辽宁田径的年轻运动员充分展示了自己,赢得了更广阔的未来发展空间。”省体育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体育与教育的融合,推进体校改革,优化青少年竞赛制度,为辽宁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创新设置着力打造品牌赛事。
作为第一场比赛,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和去年举办的全国三大球类运动会一样具有价值主导作用,致力于打造成为青少年体育的品牌比赛。沈阳为办好这场比赛做出了很多努力。“我们调动了很多户外广告资源,包括路旗、大屏幕、‘两站一场’的文化旅游站等。,并对比赛进行全面宣传。从而营造比赛氛围,让来自全国各地沈阳的运动员感受到家的温暖。”组委会媒体宣传负责人刘洋告诉记者。组委会还为中小学生举办了绘画征集活动。
本次比赛最受好评的是沈阳对比赛场地的创新设置。除了沈阳奥体中心主赛场外,比赛还设置了三个子赛场:男女比赛在沈阳奥体中心旁的浑南四路举行;沈阳奥星学校举办男女1500米、3000米等比赛;男女跳远决赛在浑南奥林匹克公园三号码头竞争。
“举办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向公众推广和普及田径运动同样重要。”正是秉承这一理念,才有了“一场三地”的创新。活动执行公司负责人刘生表示,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在街道上,都是为了让体育比赛突破体育场的限制,更贴近群众,更接地气,帮助田径运动更好地普及。“尤其是在跳远决赛中,许多人聚集在河边,这给当晚的奥林匹克公园带来了极高的知名度。”刘洋说。
举办大型比赛也促进了城市文化旅游的宣传。因此,在本次运动会期间,沈阳文化旅游集团每天提供3000张门票,吸引市民和游客前往比赛现场,为参赛选手加油。此外,安排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沈阳故宫免费旅游等特色景点,也让运动员更好地了解沈阳。“沈阳是一座历史遗产丰富的城市,有许多历史遗迹。这些活动不仅让运动员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也有力地宣传了沈阳的文化旅游。”刘洋告诉记者。
此外,有序的赛事组织、后勤保障团队和赛事志愿者的细致表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接受采访时,陈邈颉、严子怡等外国运动员对沈阳这个城市和沈阳市民表示衷心的钦佩。
文章关键字: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