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中超就呈现了一次不小的轰动。河南建业沙龙突然宣布将在新赛季更名为洛阳龙门,此举令建业球迷十分不满。随后建业球迷更是以各种方式表达不满,试图阻挠这次更名,宣泄自己内心的心情。
随着中国足协“沙龙中性化更名”新政的公布履行,大多沙龙开端跟进履行。广州恒大更名为“广州队”,广州富力更名为“广州城”,大多说沙龙的更名都没有激起什么水花,为什么河南建业的更名却引发巨大争议?
深究其背面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河南建业此番更名,不光让存续了二十多年的建业名号消失,连归属地“河南”都被“洛阳”替代,大大削弱了河南球迷对主队的归属感。
更深层的问题还有两个。首要,建业此番更名,在程序上缺少对球迷的尊重。就在上月22日,沙龙还依据球迷的引荐公布了十个候选的新队名,并在网络上启动了球迷投票活动。谁曾想活动启动后不到10天,沙龙官方就公布了“洛阳龙门”这样一个根本不在候选名单上的“黑马”,沙龙大张旗鼓宣传的起名活动就此戛然而止,并且没有向球迷给出任何解说。
其次,建业此番更名也缺少对足协新政的尊重。中国足协之所以推行沙龙中性名,是为了剥离沙龙收益对球队冠名的依赖,促使沙龙摆脱短视,开辟其他更健康、更可继续的营收渠道,令我国的足球文明进一步和国际接轨。而河南建业更名为洛阳龙门的操作显然背离了足协的初衷,其本质上还是“冠名赞助”形式的连续,只不过冠名从企业变成了当地;新的投资者最看重的,依然是“洛阳龙门”这个姓名背面的价值而已。
目前河南建业的更名申请还有待中国足协和当地工商部门的审核。不管最终成功与否,此举的合理性都需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这意味沙龙依然能够因为冠名利益而进行迁转,这和足协“活跃培育稳定的球迷群体和城市足球文明”的原则无疑是各走各路的。
当然,中性化更名的问题还不止一种,也不只暴露在河南建业一家沙龙身上。北京国安、山东鲁能这些老字号沙龙,都在为寻求不更名的计划奔波。足协新政的初衷很好,但时刻较紧,留给沙龙消化的空间不多,因此许多争议还亟待解决。
德甲在世纪之交进行所有权改革时就有一条“拜耳条款”,规定此前连续 20 年经营沙龙的球队能够彻底控股。在中超老字号球队能否保留旧有称号的问题上,考虑到这些沙龙对联赛发展的长时间贡献和球迷的情感习惯,是否能够有类似“拜耳条款”的破例规则?或许这至少是个值得探讨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