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马拉松在中国呈现爆发式增长,从精英运动演变为全民参与的“城市狂欢”。
不过,这种看似健康的运动热潮背后,隐藏着对生命透支的忧虑!
马拉松会导致猝死。
这个绝非戏言!
一位体育医学科主任曾严肃地指出:“40 到了年龄,人体的恢复能力就会出现断崖式的下降,马拉松这一极限运动,本质上是用未来十年的健康储备换取当前的成就感。
研究表明,业余跑步者完成全马后,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与心肌梗死患者相当,心脏可能因高度应变而受损8天。
在关节方面,长期高跑(每周超过64公里)的关节炎发病率明显上升,膝关节的冲击力可以达到体重的3-5倍。
这种观点并非危言耸听!归根结底,在马拉松比赛中,猝死事件时有发生。
现代社会的“新型精神鸦片”是马拉松热潮的本质。
根据神经科学研究,马拉松产生的内啡肽是常规运动的3-5倍,这种生理上的快感导致了病态的“奖牌收集癖”。
这一狂热衍生出荒诞的训练哲学:一个跑团“破三秘籍”竟然建议“赛前三天断水减肥”;85%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有盲目追求配速的共性3。
在“没有痛苦就没有突破”的谬论盛行时,马拉松这项运动早已变味。
对于老跑者来说,跑步的初衷应该是为了享受身心,锻炼身体,让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
然而,如今,许多人在马拉松热潮中失去了跑步的真正意义。他们过于拼命地跑步,只是为了在朋友圈里展示自己的结束证书,或者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成就。
但是这种盲目的追求真的有意义吗?
老跑者站在知天命的年纪,都知道:真正的健康,不在于征服 42.195 一条长长的公里赛道,在于60岁的时候可以自由蹲下,70岁的时候有稳定的静息心率,80岁的时候保持基本的行动能力。
看起来像是一场生命的庆祝活动,实际上是一场精心包装的透支狂欢。
特别是在盲目的状态下挑战马拉松,这是对自己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有些人贸然报名参加整个马拉松,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结果,他们在比赛中不知所措,导致受伤甚至危及生命。
有的人明明身体已经发出了警告信号,却依然咬牙坚持,最终导致悲剧。
然而,我们不能完全否定马拉松的意义。对于那些接受过专业训练,身体状况良好的人来说,马拉松确实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成就感的运动。
但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量力而行!
在决定参加马拉松之前,一定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做好充分的训练和准备。
与此同时,在比赛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反应,一旦出现不适,要及时停止比赛。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看待马拉松,在追求挑战自我的同时,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归根结底,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与其让马拉松成为透支生命的狂欢,不如让我们在跑步的道路上,保持清醒的头脑,享受运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