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1990这个阶段是我国女排逐渐走向老练,从而登上国际排球技能顶峰的重要时期。我国女排取得第二届女子排球国际杯赛的第四名后,于1978年8月参与了在苏联举办的第八届国际女排锦标赛,取得了7胜2负的成果,取得第六名。这届竞赛的特点是进入国际一流水平的队越来越多,古巴队占有较大的优势,其他队实力适当,水平接近。获2至6名的队竞赛十分激烈。获本届前六名的队依次是:古巴、日本、苏联、南朝鲜、美国、我国。我国女排具有了一定的实力,但还缺少竞赛经历。
袁伟民教练在女排组队之初,就决心依据其时国际排坛发展的趋势,树立一支具有高度、攻防兼备的全面型部队。通过几年的尽力,取得了长足的前进。但从这届竞赛中看到了我国女排的技战术打法都还有待继续完善和前进。袁伟民教练在《论我国女排的发展方向》一文中指出:“在对苏联和美国队竞赛中,(我国队)都以0比3失利,虽有思想上的原因,但就技能而言,都是因为一传被对方有力的上手平冲式发球破坏,快速多变的战术受到遏止,强攻之下,而无法摆脱困境。”
这届锦标赛我国女排进一步操练了部队,找到了距离,为往后更好地前进部队的水平,更坚决地贯彻自己的技战术指导思想,向更高水平冲击,提前“冲出亚洲,走向国际”打下了坚实基础,是“冲出亚洲”的一次绝好的热身赛。为了预备往后的竞赛,女排进行了更加艰苦的操练。
重新调整的女排国家队在教练袁伟民的带领下艰苦操练
1979年我国女排在6月22日至7月1日访问了日本,取得了3胜2负的成果。随后,在8月份访问了罗马尼亚并参与了在罗马尼亚举办的“托米斯杯”国际女子排球赛。参与的队有罗马尼亚、我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古巴等。我国队五战全胜获冠军,在这些竞赛中,通过实战进一步操练了部队。
1979年12月5日至13日,我国女排参与了在香港举办的第二届亚洲女子排球锦标赛。参与这次竞赛的有我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南朝鲜以及香港等7支亚洲队。我国队以六战全胜的纪录夺得了这届竞赛的桂冠。打开了“走向国际”的大门,完成了冲出亚洲的愿景。
这届竞赛的夺标战是在我国、日本、南朝鲜三队之间进行的,这是一次国际水平的角逐。日本队有六次国际冠军、六次亚军的荣耀史,南朝鲜是五次国际第三名的取得者,我国女排面对强手,力挫群英,登上了冠军的领奖台。
郎平在苦练防卫救球
在这次竞赛中,我国女排无论在球场作风、战役素质和技能实力等方面,均有了可喜的前进,在向国际水平进军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女排在技能全面的基础上,已逐渐形成了以快速多变为主体,兼备高打强攻的独特风格。既有速度也有高度。发球拦网有所长,后排防卫有前进。老队员日趋老练,后备力量雄厚。实力水平超过日本和南朝鲜队。
值得提出的是:自1978年国际锦标赛后,为了进一步贯彻预定的技战术指导思想,女排下决心处理强攻问题。在第八届亚运会上,破格起用了身高1.84米的新秀郎平,在主攻手杨希的水平还处于上升时期,就大胆地让比杨希更有发展前途的郎平打主力,从而使我国女排开始进入到能“两条腿”(即强攻和快攻)走路的时代,使之能相互促进、相互弥补,起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并在这届竞赛中显示了它的威力。
周晓兰、曹慧英等正在作连续跳动栏架的操练
我国女排在取得第二届亚洲锦标赛冠军后,引起了国际排坛人士的关注。亚洲排联主席前田丰说:“我国女排许多选手都有超卓的体现。”日本队教练小岛孝智说:“我国女排前进极快,是一支很强的部队。”
1980年我国女排已日趋老练。全队平均年纪22.5岁,平均身高1.775米。技能全面,配合默契,作风坚强。进攻能快能高,防卫能拦能防,主力阵容整齐,候补力量雄厚,六人都能攻能拦能防。并且人人都能打快攻,战术灵活多变,场上应变能力强,教练员也具有了丰富的才智经历。正如袁伟民教练说的那样:“据其时我国女排的年纪、技战术、身体状况及斗志各方面看,是一次宣战的佳期”(袁伟民:《奥运会的预备及竞赛实施》,载《我国体育科技》1984年第28期)。但我国未参与这届奥运会。